会议专题

南岭钨矿的成矿模式

白云母碱长花岗岩的侵入接触和细粒结构的特征表明,它们是快速结晶而成的。因此,它们的高度分异性必然发生在它们定位之前。众所周知,在散热极慢的深部岩浆房是最容易发生分离结晶作用的。本研究提出一个关于白云母碱长花岗岩浆及其成矿作用的成因假说:在燕山运动早期,南岭地区的地壳加厚等因素造成了地壳深部的熔融作用,即形成了大量的深部花岗岩浆房。这些花岗岩浆房在地壳深部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在中下地壳一个岩基体积的花岗岩浆房可以存活10m.y.;在长期存活的花岗岩浆房内,可以发生一个极端的分离结晶作用,即:早结晶的铁镁矿物、钙质斜长石和副矿物几乎都沉到岩浆房底部,而富含不相容成分的残余岩浆在岩浆房顶部聚集。在燕山运动晚期,南岭地区的构造环境转为张性,使得一些岩浆房顶部的残余岩浆沿着张性大断裂快速地被动侵位。由于快速地减压和降温,向上侵入的残余岩浆必然发生溶离作用而分解成两部分:含熔体的碱性和硅质流体和含流体的长英质熔体。因为低密度和低黏度,含熔体的碱性和硅质流体率先到达张性构造体系的顶部,冷凝形成矿脉:而含流体的长英质熔体充填张性构造体系的余下空间,冷凝形成白云母碱长花岗岩。因此,钨的成矿作用与白云母碱长花岗岩的成岩作用是同一次造山后花岗岩浆活动的一分为二的孪生事件。

钨矿床 成矿模式 岩浆活动 地质特征

汪相 陈洁 黄品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合肥

中文

105-106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