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湖北阳新鸡笼山铜金矿床的矿物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其对流体演化和成矿机制的启示

基于矿物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对鸡笼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机制进行分析。岩浆出溶形成的初始流体在约700℃、100000kPa的温压条件下降压冷却,演化至干矽卡岩阶段时流体进入两相界面发生沸腾,沸腾作用使H2S、SO2和HC1等在气相中更加富集,导致金和少量铜以硫氢络合物形式富集在气相中,而大部分铜以氯络合物的形式富集在高盐度流体卤水相中,但此时的温度、压力、氧逸度和pH等条件不利于铜金元素的沉淀成矿,当出溶的流体演化至湿矽卡岩阶段时,流体再次进入两相界面发生沸腾,形成的高盐度流体交代干矽卡岩矿物形成绿帘石、绿泥石和透闪石等湿矽卡岩矿物,此时的流体温度、压力和pH等条件仍不利于铜金沉淀成矿,因此铜金元素在流体中进一步发生富集。干、湿矽卡岩阶段强烈的沸腾作用导致本矿区形成大量的角砾状矽卡岩,为后期成矿流体运移和矿质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当流体演化至石英一硫化物阶段,流体与两相临界线相交再次发生沸腾,此时流体的温度、压力、氧逸度和pH等条件相对干、湿矽卡岩阶段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较大,铜金络合物的稳定性降低导致铜金沉淀成矿。多阶段的流体沸腾作用导致温度、压力的降低和水岩反应导致pH值的升高及氧逸度的降低是本区铜金发生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而大气降水与成矿流体的混合对成矿的作用较小。

铜金矿床 矿物学 流体包裹体 成矿机制

范高华 李建威 陈觅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武汉430074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合肥

中文

217-218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