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吉林夹皮沟金矿区中生代以来剥蚀历史与矿床保存

本文阐述了吉林夹皮沟金矿区中生代以来剥蚀历史,对矿床的保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剥蚀量可以显著地影响矿床的保存与变化情况,将矿床的形成深度与其形成之后所遭受的剥蚀厚度最对比,如果形成深度大于剥蚀厚度,则矿体尚埋藏于地表之下,矿体保存完好:如果形成深度小于剥蚀厚度,则矿体己出露于地表之上,可能已遭受部分剥蚀或已剥蚀殆尽。前人对于夹皮沟金矿床成矿深度的研究指出,夹皮沟金矿床主要成矿深度约为(4.4-7.5)km,与笔者得出的夹皮沟韧性剪切构造带的总剥蚀厚度(4.47+0.57)km做比较,很明显,夹皮沟金矿床的最浅成矿深度与白垩纪以来该地区的剥蚀厚度较为接近,而最大成矿深度则远大于剥蚀厚度,这说明夹皮沟金矿床的顶部已经遭受部分剥蚀,从而使金矿体出露于地表,但绝大部分矿体仍赋存于地表之下,金矿体的保存厚度约为3km。

金矿床 剥蚀历史 矿床保存 地质特征

冯云磊 袁万明 郝娜娜 冯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合肥

中文

223-224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