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塔西萨热克铜矿床矿石组构特征及成因探讨

砂岩型铜矿床规模巨大,一般储量能达数百万吨,是全球第二重要的铜矿类型.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地对萨热克矿区的矿石的组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依据对萨热克铜矿床的野外地质观察、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的组合、结构构造、交叉关系等,可将该矿床的成矿期划分为原始沉积期、改造成矿期及表生富集期,原始的沉积期标志组构有自形一半自形粒状结构的黄铁矿、草莓状构造的黄铁矿、浸染状构造的辉铜矿,这些结构都显示了沉积矿石的特征;改造成矿期的标志组构有残余交代结构的赤铁矿(具自形黄铁矿假象)、碎裂状结构的黄铁矿、细脉状构造的黄铁矿、沿裂隙分布的脉状辉铜矿,这些构造都说明了后期盆地卤水对矿床的改造作用,特别是对成矿物质的富集叠加起到了重要作用;表生富集期的标志组构有薄膜状构造的黄铜矿、浸染状构造的孔雀石。综合野外地质观察、岩矿石的宏观及镜下特征,初步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与盆地卤水有密切关联的砂砾岩型铜矿床。

铜矿床 成矿规律 矿床类型 矿石组构

李世恒 黄行凯 赵路通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0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合肥

中文

253-254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