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岩石热液蚀变作用过程元素的活动性--相山铀矿田牛头山CUSD3钻孔铀矿化蚀变特征研究

本文铀矿化样品取自牛头山地区科学深钻3号孔,选取典型铀矿化段,深度为-187m,矿化蚀变带宽54cm,围岩为碎斑流纹岩。根据钻孔岩心的岩性、蚀变结构、蚀变矿物组合、交代强度等分析,将蚀变带从蚀变中心带到围岩划分为6个带,铀矿化物质组分发生明显迁移,证明地球化学浓度图法(Theisocon Diagram)来揭示主、微量元素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的迁移规律在研究岩石蚀变过程中是可行的。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矿化及蚀变岩石中伴随铀增加的微量元素是Sr、(Cu)、Pb、(Zn)、Mo、W、Sb、Bi等元素。这些元素反映了铀成矿作用流体是一种富硫、氟阴离子,携带有高、中、低温金属亲硫元素和亲石高温元素的流体。Sr,Rb是伴随着Ca2+和K+交代新生矿物的产物,Er、Hf、Nb、Ta的增加是依从碱性流体交代的产物。稀土元素特征表明铀成矿时稀土元素明显带入,且重稀土元素向矿化中心富集。这种富集程度与酸性流体交代有关,酸性交代蚀变越强,矿化中心带的重稀土元素含量增长越显著。

铀矿 矿化过程 蚀变特征 化学元素 迁移规律

刘军港 李子颖 黄志章 李秀珍 聂江涛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合肥

中文

267-268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