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水-岩反应过程中的金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以新疆灰绿山金矿为例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部分,具有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金属矿床(朱永峰等,2014;Zhu et al.,2015).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岩广泛分布,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酸性侵入体侵入到上述地质单元.各种尺度和性质的断裂带发育,从大规模的韧性剪切带到小尺度的脆性断裂均穿切上述地质单元,沿断裂带产生了不同规模的热液蚀变,并在局部形成金矿或者金矿化现象.灰绿山金矿位于西准噶尔地区哈图-宝贝金成矿带的东北部,受断裂带控制.本文研究灰绿山金矿的矿物结构、矿物组合和矿物成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平衡计算,讨论控制灰绿山金矿成矿作用和金沉淀机制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随着成矿流体硫逸度降低,Au(HS)2-溶解度明显降低。菱铁矿和磁铁矿的结晶过程不断消耗流体中的H2S,硫化物结晶也大量消耗H2S,这些过程均导致成矿流体硫逸度降低。根据相平衡计算结果和反应,水-岩反应和硫化物结晶导致流体硫逸度降低,从而诱发自然金沉淀并最终形成金矿。

金矿 成矿作用 沉淀机制 水-岩反应 地球化学特征

张慧超 朱永峰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合肥

中文

347-348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