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皖南歙县水竹坑和南源口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安徽歙县地区位于扬子陆块南缘与华夏古陆块的接合部位,江南古陆隆起东段.区内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纪变质碎屑岩及变质火山岩基底,广泛发育晋宁晚期花岗闪长岩和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并伴有多金属成矿作用.歙县岩体为江南古陆中部花岗闪长岩带中的一个岩体,位于该带中部.岩石发育片麻状构造,即在准塑性剪切变形条件下形成的挤压片理和糜棱岩条带.歙县岩体作为江南造山带东段出露面积最大的元古代岩体,前人已经做了较多的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歙县岩体为新元古代新生陆壳物质重熔形成.本文对歙县水竹坑和南源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体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出该岩体的成岩特征.本次研究表明,歙县水竹坑和南源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的铝饱和指数A/CNK比值为1.24~1.66,属于强过铝质岩石。该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具有中等的Eu负异常,EuN/EuN*值为0.50~0.73,平均值为0.60,无Ce异常,表明源区具有少量的斜长石残留。由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该区岩石具有明显的Sr、P、Ti的负异常,指示在成岩过程中存在斜长石、磷灰石、钛铁矿的分离结晶。在Zr-Si02判别图解中,所有样品投点在S-型花岗岩区域,其源区物质可能主要为变质沉积岩。通过A/MF-C/MF图解,进一步判断得到该区岩石主要由变质泥岩和变质砂岩部分熔融形成。

花岗闪长岩体 岩体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成岩模式

李双 杨晓勇 孙卫东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物与成矿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合肥

中文

69-70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