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铜山大型铜矿床黄铜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多宝山斑岩型铜钼矿田位于大兴安岭北段,主要由多宝山大型斑岩铜(钼)矿床、铜山大型斑岩铜矿床、三矿沟小型矽卡岩铁铜矿床、关鸟河小型矽卡岩白钨矿床及小多宝山、跃进、育宝山铁铜矿点等组成,是中亚造山带在中国境内规模最大、成矿时代最古老的斑岩铜(钼)矿床集中地.近年来,区域上又陆续发现了小泥鳅河金矿、三道湾子金碲矿、争光金锌矿、铜山金矿、上马厂金矿等一批金银锑矿床或矿化点,进一步拓展了找矿方向.铜山矿床是矿田内第2大铜矿床,已探明铜金属量90.6万吨,平均品位0.48%.前人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岩体成因、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研究工作,但是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金属矿物进行同位素定年,该矿床的成矿年龄研究仍较薄弱,从而制约了多宝山斑岩型铜钼矿田成矿时代及成矿背景的研究,影响了区域找矿勘查方向的部署.为准确厘定铜山矿床的成矿时代,本文尝试运用黄铜矿进行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同时分析了多宝山地区的成岩成矿期次,探讨了铜山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古亚洲洋大约在1000Ma前开始张开,大规模扩张在700~600Ma,在经历过若干微板块之间、微板块与南北大陆之间的碰撞之后,直至二叠纪最终闭合。大兴安岭地区出露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石英闪长岩、奥长花岗岩、斜长岩及英安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428~467Ma)和闪长—花岗岩类(SHRIMP锆石U-Pb年龄为464-490Ma),该区存在早古生代古亚洲洋板片的俯冲作用。晚寒武世一早志留世期间,古亚洲洋在中亚造山带东段地区存在强烈的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岩浆活动。因此,铜山斑岩铜矿床可能产于奥陶纪古亚洲洋俯冲有关的岩浆弧环境。
黄铜矿 同位素 年代学 地球化学特征
刘军 周振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73-74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