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大洋海底探查的意义

广袤的大洋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凸现,世界各国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化,海洋在资源、环境、空间和战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效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任务,而大力开展深海探测技术是基本保障.海洋地质调查的难点之一是调查对象被海水覆盖,调查人员无法直视海底,对海底地形、地貌和重要矿产找矿标志等特征无法通过目视观测而判别,严重制约海底勘查的效果。传统调查装备多以“盲投放”的方式进行海底探查,虽可获得海底样品,但因缺乏准确位置,以及对海底地质环境,矿物赋存状态等缺乏足够信息量,给进一步成矿机理研究带来困难。同时,“盲投放”技术在实际海洋调查作业中带来结果的不确定性,甚至有时是灾难性的,诸如勘查设备因海底碰撞发生损坏或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发展海底探查可视化技术装备是必然的选择。传统的海底勘查受技术装备性能、水下作业经验的限制,在大洋海底勘查中,无法避免的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发展海底探查的可视化技术,开展有的放矢的高精度定点探测,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也正是当前国际上在大洋海底资源探查中,大力推动海底可视化技术,水下机器人技术、原位定点探测技术、水下长期观测站等技术应用的原因。

矿产资源 海底探查 可视化技术 探测精度

顾玉民 赵金花 高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合肥

中文

267-268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