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陆航外场机务保障模式浅析
未来信息化战争对陆航外场机务保障提出了更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未来信息化战争特点和”三相整治”机务保障改革为出发点,提出了新的保障模式,并对几种外场机务保障模式及其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我国陆航部队现行的机组负责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自身的优点,其保障能力能够满足我国陆航平时正常飞行训练的机务保障需求。其次,派工制较之于机组负责制,虽然在数量匹配上是一致的,但在保障机组人员数量匹配上具有优越性,能节省一定比例的人数。在数量匹配上,任务保障更优一些。另外,在战伤抢修保障方面,当战伤直升机不超过一定的数量时,三种作业制度抢修效率基本相同,但超过该数后,任务保障的抢修效率更高。在现有的编制体制下,以机组负责制或以派工制为核心的外场机务保障模式都能表现出较高的效能。但从对总效能的分析来看,以任务保障制为核心的外场机务保障模式下,保障力量与航空装备的匹配性更具有灵活性,其总效能更高。这表明实行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陆航部队 航空装备 机务保障 信息化战争
李盘玥 张伟 万广继
中国人民解放军61769部队机务大队,吕梁,032100
国内会议
临汾
中文
73-75
201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