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界线和相关地层划分方案

从18到16亿年,全球构造格局、古地理环境及生物演化发生重要变革.在国际地层年表上,古元古代末期(18~16亿年)被称之为”固结纪”,古/中元古代的界线被划定在16亿年.在华北克拉通,一般认为”吕梁运动”是结晶基底最终形成的标志性构造-热事件,此后发育以长城系为代表的地台型沉积盖层.长期以来,我国地质界一直以长城系的沉积代表中元古代的开始,并将古/中元古代的界限置于18亿年,与国际地层年表相差2亿年。本文综述了华北克拉通18-16亿年岩浆-沉积记录的研究进展,就古/中元古代界线及相关地层对比和划分方案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作者认为:①华北克拉通18-16亿年的火山-沉积记录在其南部地区最广泛、最完整。其中,熊耳群火山岩系(18-17.5亿年),包括底部发育的河湖相砂岩-泥岩沉积——大古石组,早于蓟县剖面的长城群,是华北陆块结晶基底形成后最早的盖层沉积;不整合覆盖于熊耳群之上的高山河组和云梦山组与长城群相当。②吕梁地区的汉高山群和小两岭组是与熊耳群相当的一套地层。③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的分界年龄目前有2种选择:一是18亿年,即熊耳群火山岩系底部大古石组的起始沉积年龄;二是16亿年,将蓟县剖面长城系的高于庄组划归蓟县系,长城系的大红峪组及以下地层归为古元古代,18-16亿年的火山一沉积岩系均归为古元古代末期的固结纪。作者倾向于第二种方案。③华北克拉通18-16亿年的地质记录包括早期的熊耳群和晚期的长城群火山-沉积岩系,以及多期次的基性岩墙、斜怅岩杂岩体、A-型花岗岩(包括环斑花岗岩)等的发育。

华北克拉通 古元古代 中元古代 界线划定 地层划分

赵太平 彭澎 翟明国 邓小芹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国内会议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361-361

2015-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