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鄂霍茨克与古太平洋双重体制下的东北亚晚中生代花岗岩发育特点
东北亚以发育全球规模最大的面状陆壳伸展区而著称,其中,还伴随着面状分布的巨量晚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花岗岩.这种强烈地壳伸展减薄及面状的岩浆发育在全球不为多见,受制于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备受关注.在侏罗纪,包括早白垩世,一些学者提出,花岗岩浆向内陆(北西向)迁移并揭示古太平洋平板状俯冲。但是,最新的年代学统计研究和编图,从日本到韩国,再到东部及大兴安岭,没有发现显著的岩浆向内陆变新的趋势,似乎不具有平板状俯冲证据。而从侏罗纪到白垩纪,显示明显的向古太平洋板块迁移,揭示了俯冲带后撤。综合来看,在东北亚西北地区即大兴安岭以西地区,晚中生代早期(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挤压、走滑构造和岩浆作用很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挤压造山有关,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开展转换为造山后伸展垮塌,到早白垩世及以后,伸展达到高峰。而在大兴安岭及以东,岩浆带总体呈现NE向,特别是白垩纪岩浆向NS迁移,都反映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这种俯冲作用导致弧后伸展及白垩纪巨量岩浆,至130Ma左右达到高峰。所以,东北亚蒙古-鄂霍茨克和古太平洋这种两种构造构造体制叠加引发了侏罗纪地壳增厚到白垩纪减薄聚变及岩浆的发育与演变。这两种体制的叠加是东北亚巨量地壳伸展和花岗岩浆面状发育的本质。这是与世界上单一构造体制下(如板块俯冲及后撤)的线状伸展的差异所在。
花岗岩 晚中生代 岩浆发育 地壳伸展 蒙古-鄂霍茨克洋 古太平洋 构造运动
王涛 郭磊 张磊 张建军 杨奇荻 Tatiana Donskaya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Institute of the Earth”s Crust of the Siberian Branch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99-399
2015-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