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地史早期微生物对沉积的作用

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微生物对条带状含铁建造、白云岩、叠层石建造的形成演化起了关键作用.条带状含铁建造(BIF)是指铁含量≥15%的薄层、纹层状赤铁矿或磁铁矿与SiO2互层.最早出现在38亿年左右(格陵兰的Isua Belt),集中分布于35-18亿年,高峰在28亿年前后,在18亿年前后BIF急剧减少并很快消失.在8-6亿年时,又出现仅存的几个BIF.其铁矿储量约占全球铁矿总储量80%,是最重要的铁矿石。在8-6.5亿年的雪球地球时期,白云岩、叠层石由于寒冷而衰退,BIF却因硫化海消失而重现。在显生宙,三者都衰退或消失。BIF是由于生物爆发,造成氧化海洋而绝迹;叠层石则是由于后生生物爆发,由啃食、生物扰动等的海洋底质革命失去生存空间,白云岩只能限于干旱、咸化的局限海域中。太古代的BIF和叠层石都是硅质为主,元古代的叠层石则以白云岩为主,而到显生宙则多变为灰岩。这是因为太古代的微生物作用尚不足以形成大量白云石,而当时海洋由于富二氧化碳,是酸性的,适于硅质沉淀。元古代的微生物作用己強大到能形成大量白云石,并且海洋亦不再酸性。所以这三种重要沉积的地史兴衰均与微生物有关。

历史地质学 微生物 沉积作用 元古代 太古代

殷鸿福 王红梅 邱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

国内会议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3138-3139

2015-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