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福建龙岩马坑铁矿床控矿因素研究

本文通过对马坑铁矿床进行实地野外地质考察,以叶天竺等“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方法体系”为指导,对马坑铁矿床控矿因素进行了探讨,为地质找矿提供理论依据。矿区分布地层主要为晚古生代地层(C1l-P1t),马坑铁矿由磁铁矿主矿体和小矿体组成。主矿体呈单一层状,位于中石炭统黄龙组-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白云质灰岩和下石炭统林地组石英岩(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之间的层间构造破碎带中。矿体走向总体为北东,倾向为北西,倾角中等(25°~45°)。矿体产状与围岩近于一致,矿体形态受地层和褶皱控制明显。铁矿石构造主要包括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地表褐铁矿矿多呈现蜂窝状和土状。从地层上看,马坑铁矿主矿体是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主要产在下、中石炭统的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建造内,这套碎屑岩地层内往往有数层含铁粉砂岩和铁矿共生。在构造上看,矿体形态受褶皱控制明显,由于褶皱和层间破碎造成背斜鞍部等一些地段形成虚脱,为矿物富集的有利构造部位,形成了厚大矿体。向斜鞍部形成压扭性断裂,矿化强度减弱,矿体厚度明显变薄。但是,矿床中大部分的矿体并非受具体层位控制,而是受矿体顶底板形成的“硅钙面”控制。硅钙面为特别重要的成矿地球化学障,经常会形成大规模顺层产出的矿床,如安徽桃冲铁矿床,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新疆彩霞山铅锌矿床、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等。硅钙面既是岩石物理条件变化界面,又为地球化学条件变化界面,通常直接控制着矿体的定位。

铁矿床 找矿前景 地质构造 地层层位

刘娜 贾文彬 袁慧香 李永胜

中国地质调查局 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国土资源部 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北京 100120 中国地质调查局 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国土资源部 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北京 10012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43-43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