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广东大宝山斑岩钼矿热液体系演化研究

对大宝山斑岩钼矿床各期石英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测温学、SEM-CL图像分析和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综合研究。通过石英Ti含量温度压力计与流体包裹体等容线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不同期次流体的温度-压力-流体盐度特征,揭示了该斑岩体系的演化过程。流体包裹体测温学研究表明大宝山斑岩体系流体盐度低,变化范围窄,无矿石英脉和石英-辉钼矿脉阴极发光图像中的石英呈均一的他形粒状镶嵌结构,表明石英在压性裂隙中结晶,不能定向生长。早期无矿石英脉具有波状边界,形成温度高,推测其形成时斑岩处于半塑性状态,流体从岩浆房向上迁移过程中形成流体超压。早期无矿石英脉的空间分布与石英-辉钼矿脉重叠,两者的形成深度应相近。推测认为计算获得的9.8km的深度反映了该矿床深部岩浆房的深度。由岩浆房分异产生的流体向上迁移,在约7~6km的深度形成大宝山斑岩钼矿床,其深度超过了多数斑岩体系的深度(1~5km),不同期次石英脉的特征反映了热液体系的演化历史。

钼矿 石英脉 热液体系 演化规律

毛伟 李晓峰 Brian Rusk

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81 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81;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北京 100029 Department of Geology,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Bellingham,Washington 98225,USA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49-49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