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铜陵地区宝山岩体地球化学研究
铜陵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铜金矿床有关的埃达克岩成因仍然存在分歧。本文对铜陵宝山地区的侵入岩和其中的包体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宝山岩体岩性变化较大,从辉石闪长岩到花岗闪长岩均有;(2)暗色基性岩常常被淡色酸性的花岗闪长岩所包裹,部分界限呈过渡状态;(3)宝山岩体地球化学表明其主体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如较大SiO2变化范围(52.88%~63.66%),高Al2O3(平均值为16.03%)、Mg#(>40)、Sr/Y(33.4~101.5,平均为72.8)和Sr/La比值,低Y和Yb含量、低(La/Yb)N(14.63~26.65,平均值为21.43)、K2O/Na2O(平均值为0.26)和低Ce/Pb比值。野外岩石接触关系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宝山埃达克质岩可能为岩浆混合成因,混合的两个端元分别为高硅和低硅端元。高硅端元为洋壳俯冲熔融并经过岩石圈地幔的交代,而低硅端元为高Ni、Cr的岩石圈地幔熔融形成。铜陵宝山岩体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陵地区中生代埃达克质岩和大规模铜金成矿作用可能形成于俯冲背景之下。
铜金矿床 侵入岩 包体 矿物学 岩石学 元素地球化学
宁思远 汪方跃 薛维栋 周涛发
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 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52-5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