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中部CEBU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斑岩铜金成矿
菲律宾群岛由变质岩片、岩浆弧、蛇绿岩、沉积盆地和欧亚大陆碎片组成的,并遭受了俯冲、碰撞和走滑断层等地质作用影响。研究区内岩浆岩主要包括一些安山玢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以及后期的辉绿岩脉。火山碎屑岩类型较多,包括碎屑岩、角砾岩和集块岩。在该区共发现了三期早白垩岩浆活动,分别为126Ma、118Ma以及113Ma左右,与铜金成矿相关的洋壳型埃达克岩(闪长岩)代表了该区早白垩时期最晚一期岩浆作用。Cebu闪长岩投影在高硅埃达克岩的区域,向低硅埃达克岩过渡。高硅埃达克岩直接来自于洋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埃达克质熔体。与研究区邻近的Toledo地区Atlas斑岩铜矿为一典型斑岩铜矿,含铜金属量3.59Mt,平均品位0.41%,并赋存一定量的伴生金,具有很高经济价值。闪长岩体的上升入侵为铜、金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富集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和矿源。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是该区矿床的主要围岩,也是成矿的主要场所。在研究区中部同样观察到闪长岩体呈小的露头产出,其同样也是侵入到该区火山碎屑岩地层中,区内局部出现的铜矿化作用则可以认为是与这些闪长玢岩相关。洋壳型高硅埃达克岩是本区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母岩。
铜金矿 成矿规律 地质构造 岩浆活动
杨晓勇 邓江洪 张兆峰 孙卫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广州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94-94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