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铀成矿带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
以“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构建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铀成矿带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即以铀成矿地质体、铀成矿结构面和铀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基础的找矿预测模型,对研究区下步铀矿找矿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研究区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并可细分为下亚段和上亚段。下亚段为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大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上亚段砂体呈条带状,相变大。适当的铀储层规模是铀矿化活跃的空间,铀矿富集主要位于含砂率中等偏高的骨架砂体的边缘部位。从砂体的成矿几率来看,成矿砂体的最佳厚度是30~60m,成矿砂体的最佳含砂率值为70%~90%。铀矿物主要为铀石,少量的沥青铀矿。铀石主要呈胶状、短柱状、晶簇状分布,主要与钾长石、粘土矿物、黄铁矿(后期交代成因)、金红石、钛铁矿伴生。含矿砂岩主要为灰色中砂岩,碎屑粒径0.2~0.8mm,中—粗粒杂砂岩,碎屑粒径为0.2~2.0mm。根据铀含量与碎屑含量、物质成分和形态特征统计得知:随着铀含量的增高,碎屑物中石英碎屑减少,而长石碎屑和变质岩屑增多,相应含炭质的变质岩屑也增多,尤其是高铀含量样品,岩屑含量明显增多,其中含炭质岩屑也随之增多,是铀成矿一有利因素。
铀矿 找矿模式 地质条件
戴明建 彭云彪 苗爱生 焦养泉 张字龙 刘璐 任志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11-11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