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范坪喜马拉雅期斑岩型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西范坪斑岩铜矿床产于扬子板块西缘过渡带的盐源盆地西南缘,已有研究表明,成矿构造是控制热液金属矿床就位的主导因素,因此研究斑岩型矿床的构造控矿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西范坪地区不同期次岩性的岩浆脉动式侵入(喜马拉雅期)生成多期次的复式岩体,相伴的蚀变和初步成矿作用相继发生。利用构造节理及小构造相结合的方法,将野外观测的数据应用赤平投影、统计和绘制构造组构要素的玫瑰花图,求得极点的等密度图,来试图分析节理成因、判断构造应力场。整体而言,本区节理产状较为复杂;由于节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应力状态下形成,加之各岩层单层厚度,软弱夹层(如页岩、泥岩)及埋深等诸因素影响,其产状较为复杂。区内露头多见多期节理构造,及活动多次节理集中出现。初步判断节理具有一定方向的优选性。节理总体分为近东西走向—北倾的一组节理;南北走向—东倾的一组节理;次级节理三组。西范坪地区节理的产状与区域近东西向构造具有密切成因联系,同时,区域内大规模构造南延并南东转而生成的构造体系,矿区构造渐变过渡地继承了区域的这种节理的特征。
铜矿床 地质构造 复式岩体 成矿作用
宋昊 倪师军 徐争启 何政伟 张谦 谭雨轩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四川 成都 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四川 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调查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调查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58-159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