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白杨河岩体地球化学、围岩蚀变特征及与铀铍矿成矿关系

白扬河岩体为超浅成侵入岩(潜火山岩),形成时代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其中值位于早二叠世早期,年龄值为293±15Ma。岩性为花岗斑岩。整个岩体中SiO2的含量较高,平均73.09%,并且岩体东部高于西部,Na2O平均4.37%,K2O平均3.64%,FeO为0.97%,Fe2O3为1.26%,Na2O>K2O,碱度率>5。这表明岩体属酸度高、碱度大的富硅富碱系列,而Fe3+>Fe2+则表明成岩深度浅。地球化学指标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板内环境,是经过了强烈分异的非造山带花岗岩。这种花岗岩形成于成熟的地壳环境,铀含量高,对后期的铀、铍成矿有利。岩体围岩蚀变发育,种类多样,特别是含矿的花岗斑岩蚀变现象明显。围岩蚀变常见的有萤石化、赤铁矿化、绿泥石化、水云母化等。通过对白杨河矿区内铀矿床、矿化点的研究,发现是硅化、赤铁矿化与铀矿体关系密切。水云母化、赤铁矿化、绿泥石化、粘土矿化蚀变组合可以做为本区的铀找矿标志。

侵入岩 地球化学特征 围岩蚀变 铀矿 成矿规律

肖国贤 马汉峰 李文辉

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 咸阳 710000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171-17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