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地区岩子脚锰矿床矿物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本文以斗南锰矿带中典型锰矿床-岩子脚锰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矿物学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矿床成因提供依据。滇东南岩子脚锰矿床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右江褶断束西缘,明湖-苏租同沉积断裂的东南侧。本次研究的样品均采自岩子脚锰矿矿层中,在系统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基础上,结合X-射线粉晶衍射(XRD)和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技术(SEM-EDS),对矿物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手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岩子脚锰矿床的矿石构造主要有层状,块状和条带状,矿石结构主要表现为鲕豆状、蚀变团块状和条带状等。结合SEM分析,根据结构形态可将岩子脚锰矿的锰矿石分为鲕豆状氧化锰矿、鲕豆状碳酸盐锰矿、过渡型氧化锰矿、残余改造型锰矿四类。SEM-EDS发现部分碳酸盐锰矿中存在有少量重晶石,说明岩子脚锰矿床部分矿层在后期受到热液的影响。综上所述,岩子脚锰矿床成矿过程经历了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两个阶段,早期同沉积作用形成的锰矿以具有同心环带的鲕豆状原生褐锰矿和碳酸盐锰矿为主,后期受到重结晶和交代作用改造,期间也可能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
锰矿床 成矿规律 矿物学 沉积作用
段建兵 符亚洲 肖加飞 张正伟
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8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81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200-20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