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湖南省渣滓溪锑-钨矿床矿石组构与成矿机制研究

渣滓溪锑-钨矿床位于湖南省安化县奎溪镇,是湖南省境内仅次于锡矿山锑矿的第二大锑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开采历史.该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构造线由NE向近EW向转弯处内缘,是雪峰山隆起带中众多热液脉型锑±钨±金矿床的典型代表.渣滓溪锑-钨矿床中,锑矿与钨矿主要呈异体共存,局部可见少量辉锑矿与白钨矿的伴生。渣滓溪锑-钨矿床中,矿体与围岩的界限清晰,反应其以充填成矿作用为主。矿石的构造主要有脉状、透镜状和稠密浸染状构造。该矿床的成矿期应该为晚印支期,其成矿机制为:晚元古代雪峰山地区,多旋回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频繁,锑、钨、金等成矿元素同时被携带进入沉积盆地,与沉积物一起形成矿源层。早中生代雪峰山地区发生了陆内造山运动,强烈的构造活动为为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迁移提供了动力与变质流体,初始的变质流体萃取矿源层中的成矿元素锑和钨,形成具有一定温度、压力、挥发分及易溶物质的成矿流体。当成矿流体沿导矿断裂F1和F2运移,到达有利的成矿空间,随着温度与压力等物化条件的变化,成矿元素锑和钨便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成矿。

锑-钨矿床 地质构造 成矿机制

曾国平 周宗桂 王伟 李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258-258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