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北大山碱井地区钠交代热液型铀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评价

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阿拉善地块西南缘,大地构造位置为巴丹吉林断裂以南的雅布赖—巴音诺日公晚古生代大陆弧褶皱带。工作区岩浆岩平均铀含量(4.9×10-6)高于前中生代地层平均铀含量(4.2×10-6)和中新生代地层平均铀含量(2.90×10-6),而且全区铀含量均大于同类岩石的克拉克值,反映北大山地区铀源条件总体较好。区域内地质背景复杂,侵入岩分布面积广泛。铀主要赋存于石炭纪晚期钠长石化、钾化、赤铁矿化及绿泥石化碎裂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区内近东西向早,北西向次之,北东向最晚多期次的断裂活动,产生多期次的岩浆-热液活动,可能出现多期次对铀的叠加富集成矿。区内主要热液蚀变类型有赤铁矿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硅化、钠长石化、绿帘石基化和钠长石化等。目前碱井地区初步控制铀矿化(异常)带长度约560m,宽200m,具有小型以上规模铀资源潜力,该区找矿潜力较大,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落实为矿产地。

铀矿 成矿条件 热液蚀变 找矿模式

郭长林 于宏伟 耿海军 荣骁 杨昆

核工业二○三研究所,陕西 咸阳 712000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286-287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