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盆地西部大红山铀矿床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探讨
大红山铀矿床地处潮水盆地西部,位于近东西向F1区域逆冲断裂南北分枝断裂夹持区,含矿层为庙沟群第一岩组上段(K1mg12)暗棕色夹薄层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属于温湿气候条件下的滨浅湖沉积,铀矿产在控盆断裂形成的半封闭构造低洼区,为典型的泥岩型铀矿床。大红山泥岩型铀矿床定位于盆地西部大红山下白垩统断陷区南缘的大红山凹陷部位,受区域性控盆大断裂带F1北侧半封闭低洼区控制。泥岩型铀矿含矿层组形成于半温湿(还原)与干旱气候(氧化)环境相互交替过渡转化的浅湖洼地边缘环境。大红山铀矿体赋存在半封闭局限湖泊—蒸发沉积环境,受浅湖亚相控制。其成矿模式可概括如下:在早白垩世早期,受区域北东向走滑拉分影响,F1断裂性质可能为断面北倾的张性正断层,大红山地区断陷深度最大可达1000m,形成北浅、缓,南陡、深的典型箕状断陷。早白垩世中期,随着盆地抬升逐渐加剧,凹陷内冲积扇朵体向湖心进积对接,局限湖泊萎缩、淤浅,蒸发作用加强,形成暗棕色与灰色层交互沉积。晚白垩世—渐新世末,受区域构造挤压作用,在F1-1和F1-2断裂的夹持区,含矿层被挤压逆冲,上覆地层被不断剥蚀,目的层逐步暴露地表,铀被地表水下渗淋滤,局部富化地段形成较高品位的工业矿体。
铀矿床 成矿规律 沉积环境 地质构造
郭长林 耿海军 荣骁 杨昆
核工业二○三研究所,陕西 咸阳 712000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288-289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