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藏多不杂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过程探讨

西藏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位于西藏-三江造山系中的羌塘弧盆系与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西段结合处的中生代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出露地层有中生界三叠系日干配错组;侏罗系曲色组、色哇组;白垩系美日切错组;古近系渐新统及第四系.矿集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具有时间长,多次活动的特点.矿区内见岩浆岩发育,主要有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辉绿岩,岩体分布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总体具有呈近东西向分布的特点.岩体侵入时代均为燕山期.多不杂矿区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蚀变特征,即沿岩体向围岩中发育有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安山质岩浆沿深大断裂上升至上地壳,沿次级断裂侵入到下侏罗统曲色组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中结晶形成花岗闪长斑岩,岩体的侵位,使得围岩中发育大量裂隙,形成为有利的导矿、容矿构造。热液上升萃取岩体及围岩种有用元素,同时围岩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蚀变带,并沉淀成矿。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在岩体及近岩体围岩中发育钾化蚀变,伴随形成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等高温氧化物以及少量高温硫化物。在近岩体围岩中发生硅化一绢云母化蚀变,形成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等大量金属硫化物。在远离岩体围岩中发生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方解石化等低温蚀变,伴随形成方铅矿、闪锌矿及少量黄铁矿、黄铜矿等中温低硫化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前阶段形成的矿物氧化分解,形成自然铜、辉铜矿、蓝辉铜矿、铜蓝、孔雀石、蓝铜矿、褐铁矿等矿物。

铜金矿床 地质特征 构造活动 成矿机理

常静 肖渊甫 郭显忠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380-380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