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乌拉山深变质岩区韧性剪切带特征与金矿成因
巴彦乌拉山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其总体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均为北东向,在巴彦乌拉山南段局部地段发育有近东西向构造。本区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矿产及化探异常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褶皱主要发育于巴彦乌拉山北段,轴向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区内韧性剪切变形和褶皱构造对岩层的破坏改造十分强烈,变质岩层经历了多期复杂的变形改造,表现为多期的褶皱变形改造,又包括多期的韧性剪切变形改造。矿区内出露地层为太古界乌拉山群(ArW),主要岩性为构造片岩、糜棱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等。金矿化体受含金韧性剪切带控制,其性质为发育良好的中深层韧性剪切带,金矿化体与暗绿色糜棱岩或者糜棱化构造片岩关系密切,90%以上的金矿化都产于石英脉中,白色石英脉宽10~100cm,构造片理或似片理走向7°~340°∠48°~62°。金主要以含金石英脉的形式产在可能为顺层剪切的剪切带内,矿脉围岩为糜棱岩,脉内矿物变形较强,常伴随强烈的热液蚀变,蚀变对糜棱岩及剪切带构造有所改造。综合研究认为,矿化应属剪切带晚期成矿阶段形成,具有因地壳上升和应变硬化递变为脆一韧性的特征。断层的双层结构模式表明一条大的构造带从地表至地下深处依次表现为脆性、韧脆性和韧性变形,并发育各自相对应的断层岩类型。糜棱岩主要发育在>10~15km的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变形域。综合研究区域矿床的地质、矿化及矿床特征,认为巴彦乌拉山金矿具有中深层韧性剪切作用成因。
金矿床 变质岩 区内韧性剪切作用 褶皱构造 成矿机理
李佳 肖渊甫 张建华 王子龙 陆勇 邓健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482-48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