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疆和田地区红柳滩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机制与围岩变质变形特征关系浅析

新疆和田县红柳滩地区伟晶岩稀有金属成矿带位于巴颜喀拉山晚古生代-中生代边缘裂陷带,大红柳滩(陆缘盆地)RM-Fe-Pb-Zn-Cu成矿带,岩浆及构造活动较为剧烈,具有较好的稀有金属成矿前景.该区主要发现花岗伟晶岩脉体84条,其形态一般均为不规则扁豆状及似层状,部分扁豆状脉体常呈串珠状分布,其走向多与地层走向一致或有斜交,其较为发育钠长石化及锂辉石交代作用。区内共划出矿体17条,主要的成矿元素为锂、钽、铌,多呈透镜状,脉状延伸,通过观察其形态特征,结合区域岩性分布,该部分赋矿岩性(花岗伟晶岩)系燕山期花岗岩分异产物,矿体的形成以及岩石的变质变形特征与岩体密切相关。伟晶岩主要为花岗岩的派生产物-气水热液沿走向节理后期侵入,与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及破碎带结晶成岩。区内花岗伟晶岩与其围岩发育同期次的构造扭曲,其物质的迁移以及富集与构造变形特征应该为不同期次的产物。且不同期次分异的花岗伟晶岩其含矿性亦不同。后期的构造作用,破坏了部分前期形成的花岗伟晶岩岩株,并为下一期次的热液侵入及交代蚀变创造了条件。整个伟晶岩成岩及岩石构造变形过程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多期次过程。在漫长的成岩过程中,残夜温度逐渐降低,且不断发生分异,导致其中的钠质成分相应增多,该部分热液会对早期形成的花岗岩进行改造(钠长石化)成矿元素的富集也是通过多次的热液交代形成的,其主要物质来源仍是岩浆期后热液。

稀有金属矿 成矿机制 围岩发育 变形特征

刘雨 李鹏飞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四川 成都 610052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490-490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