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原绿岩带VMS和BIF矿床的时空及成因关系
绿岩带是太古宙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中产出绿岩型金矿床、VMS型铜-锌矿床、BIF型铁矿床及铜镍硫化物矿床,故一直以来备受地质学者的关注。结合前人成果和本次对区内BIF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清原地区的成矿模式可能如下所述:晚期太古代海洋整体呈现富集Fe2+的还原状态,局部地区海洋中(如清原)可能有较低(不足以完全氧化海洋中的Fe2+)的氧含量,海水中的铁已经开始氧化沉淀,期间海底热液喷口的间歇性喷发形成了区内的VMS型Cu-Zn矿床。在距离热液喷口较近区域硫逸度较高,不利于铁的沉淀,因此在VMS矿床附近缺乏BIF,而远离VMS的地区仍有铁的沉淀(小莱河、下甸子)。然而,热液喷口的间歇性活动对远离喷口的铁质沉淀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即在小莱河、下甸子、马家店等矿区矿石中出现黄铁矿条带与磁铁矿条带互层现象。
铜锌矿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 铁矿 条带状铁建造 矿床成因 时空演变 绿岩带
彭自栋 张连昌 王长乐 朱明田
中国科学院 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 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539-540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