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岭铁矿蚀变岩及富矿成因
弓长岭铁矿床是辽宁省鞍山-本溪地区最大的”鞍山式”富铁矿产区。弓长岭矿区的BIF型铁矿主要赋存于新太古宇鞍山群茨沟岩组之中,岩性主要是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硅质岩,夹部分磁铁石英岩。轻蚀变岩在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各主量元素含量上均与斜长角闪岩一致。痕量元素中除了对蚀变和变质比较敏感的Sr元素,其他元素特征基本与斜长角闪岩和轻蚀变岩一致。因此,轻蚀变岩在难溶组分含量上基本与斜长角闪岩一致,说明轻蚀变岩可能是由斜长角闪岩蚀变形成。大理岩一般出现在Fe6的顶板,Fe6的底板围岩类型主要还是斜长角闪岩。当将斜长角闪岩作为与铁矿直接接触的围岩时,铁矿、蚀变岩以及未蚀变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从左至右依次为:贫矿-富铁矿-镁铁闪石-石榴石岩-绿泥石岩-轻蚀变岩-斜长角闪岩。在热液改造过程中,热液中的带入组分主要是Mg,Mg与贫铁矿发生反应形成镁铁闪石岩,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SiO2摩尔数远远大于FeO,SiO2的消耗导致两侧岩石的Si向镁铁闪石运移,造成两侧岩石的去Si作用,同时,由于Mg的加入,会置换出一部分Fe2+,Fe2+向两侧运移,使两侧岩石的Fe含量增高,从而造成旁边的贫铁矿发生富集。
铁矿床 富矿成因 蚀变岩 岩石特征
朱凯 刘正宏 徐仲元
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1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561-56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