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河南栾川马丢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测试,获得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密度等信息,旨在为后期进一步探讨矿床成因提供依据,萤石中的包裹体呈群带状和孤立分布,数量较少,主要为液相包裹体。其气相体积占5~20%,长轴约5~30μm,加热均一至液相,部分包裹体显示亚稳态特征。包裹体形态多样,多为拉长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反映了该矿床后期经历过一定的构造变形。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及集中于150~180℃,平均为176.3℃,指示该矿床属于低温热液矿床。包裹体均一温度相差很大,表明流体可能经历了弱的不混溶或沸腾过程。根据Hall等提出的NaCl-H2O体系盐度—冰点公式,整个矿床的盐度主要集中于0.53%~1.35wt%NaCleqv,平均盐度为1.14wt%NaCleqv,变化范围极窄,反映出该矿床成矿流体在物质组分和物理化学状态上的一致性。根据Bodnar的密度公式估算研究区萤石流体包裹体密度,该矿区的流体密度集中于0.81~0.94g/cm3,平均值为0.90g/cm3,属低密度流体。这种成矿流体可能显示的是一种上涌的热水溶液。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区内成矿流体属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H2O体系流体。

萤石矿床 流体包裹体 地质特征

赵玉 张寿庭 裴秋明 曹华文 武宗林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中国地质调查局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649-649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