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四川省会理县某铜矿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

矿体赋存于落雪组地层中。不同含矿带和小矿体有规律的分布于落雪组第一、二段地层之中。矿体主要产于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而围岩片岩、千枚岩中基本上无铜矿化。矿体的矿化强度受含矿岩性的影响明显,在含铜矿化的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其矿化程度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岩石颜色控矿。表明矿体严格受岩性控制,且在同种岩性中有选择性富集现象。另外,毛发状、线纹状斑铜矿、黄铜矿沿层理分布;细脉状团块状黄铜状,则无规律地分布于粗晶白云石、石英团块脉体中。这表明了其具有不同的成因和生成机制。从铜矿物沉积顺序上来看,含矿层上部斑铜矿减少,而黄铜矿、黄铁矿增多。其顶板的上覆地层中,仅有微量黄铁矿化。说明矿体多富集于含矿层下部矿区具体位置位于关河断层西侧河口背斜北东翼,由此引起的层间滑动带及层间破碎带为矿化富集的主要场所,矿体受层间破碎带控制,随着破碎带的宽窄而形成层状及似层状矿体,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基性侵入岩,基性岩浆岩的侵入,使局部地段的铜矿物产生了变化和相对迁移,而基性岩浆岩具有一定含量的铜质,增加了矿源,使矿床产生了叠加和富化,铜矿化也较为强烈。矿体产出的层位和构造部位产状基本相同,说明该矿体受构造蚀变带控制明显。根据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说明矿体与围岩沉积具有一致性,主要矿体均赋存于中元古界落雪组第一、二段的白云石大理岩的层间滑动带中,顺层产出,显示层控特征,且受层间滑动带控制,而且有硅化和白云石化等蚀变,表明与热液作用有关。故根据矿体的赋存部位等因素,推断此矿床成因为沉积变质和热液叠加型的矿床,构造和岩性起到了双重控矿的作用。作者

铜矿 成矿规律 矿床成因 地质构造

姜浩杰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662-66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