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49.6°E)硫化物的矿物学特征
本文对获取的硫化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鉴定分析(镜下观察鉴定、电子显微镜微形貌及矿物结构构造观测、电子探针微区化学成分分析等),确定了硫化物的矿物组成、生成次序、相互组合关系等,进而探讨了成矿作用阶段以及成矿元素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SWIR49.6°E热液区硫化物为富Fe型高温矿物,氧化蚀变程度较深,已经进入硫化物的内部,表明样品不是来自正在活动的黑烟囱体,而是停止喷溢活动已久的烟囱体碎块,这也反映了超慢速扩张脊的特点,即硫化物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硫化物矿物组合以磁黄铁矿、黄铁矿为主,而且黄铁矿是存在于热液成矿作用始终的结晶相,其次是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大多与黄铜矿共生,少量穿插黄铜矿,表明磁黄铁矿同时=黄铜矿,黄铜矿出溶等轴古巴矿现象普遍=,该区存在三个世代的黄铁矿,第一世代黄铁矿为自形晶,单晶产出,大多被黄铜矿交代,局部可见黄铁矿骸晶被包裹于黄铜矿内部,少量与黄铜矿共生;第二世代黄铁矿为自形晶集合体,晶面光滑,整体呈树枝或束状,在黄铁矿的外部边缘,偶尔可见少量的黄铜矿共结边,局部可见闪锌矿星出溶;第三世代黄铁矿主要呈细粒或胶状(梅球状和环状)产出,胶结早期生成的硫化物矿物生长,或者填隙分布,是热液活动后期的产物,局部重结晶,也可见黄铁矿和白铁矿的交织共生现象,反应后期物理化学条件的动荡,部分样品中可见自然金颗粒,呈颗粒状零散分布在胶状或细粒黄铁矿集合体边缘,粒径约10μm。
海洋矿物 硫化物 矿物学特征 赋存状态
曹红 翟世奎 魏合龙 孙治雷 曹志敏 陶春辉 施美娟 何拥军
国土资源部 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1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61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752-753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