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南部SBT分布区金锑矿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
黔西南地区累计查明金资源量628吨,其中SBT分布区450余吨,区内近年新增260吨,取得贵州金矿找矿历史性突破。赋存于SBT中的金资源约占1/4,水银洞金矿床赋存于SBT中的Ⅰa-1矿体资源量达69吨,单矿体达特大型矿床规模(刘建中等,2013)。携带大量Au、Hg、Sb、As、Tl的深部成矿流体在温度较高和中偏碱性的条件下运移,因压力剧降、大量挥发分逸出、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环境的急剧改变,导致Au、Sb等成矿物质依次沉淀,并使得金、锑富集于不同的空间位置(刘建中等,2012)。在燕山期区域构造作用下,早期断裂再度复活并切穿地壳深达上地幔,成为深部物质进入浅部的通道。与深部隐伏花岗岩有关的富含CH4-N2-CO2和Au3+、Sb3+、Hg2+、As3+、H2O的含矿热液沿深大断裂上涌,在P2m与P3l或P3β间的不整合界面(构造滑脱面)运移。含矿热液与构造滑脱面附近的岩石产生水/岩反应形成构造蚀变体(SBT),同时成为金锑矿就位的空间(戈塘)。
金锑矿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刘建中 王泽鹏 杨成富 祁连素 王大福 徐良易 李俊海 胡承伟 吴文明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5 地质大队,贵州 贵阳 550018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895-896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