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储库驱动的黑色页岩沉积
深海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可溶有机碳)储库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用来解释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中期的一次全球性碳同位素负漂移.这次负漂移在阿曼Shuram页岩、华南陡四段页岩、美国死谷地区Johnny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地区Wonoka组、纳米比亚Tsumeb组和西伯利亚Zhuya群等多个板块的不同沉积相中均有记录(Halverson,et al,2005).时代大致处于Gaskiers冰期结束后(~0.58Ga),δ13Ccarb最大负漂移程度可达-5‰~-12‰,然后缓慢正漂移,持续时间则长达7~50Ma.全球范围内如此大的碳同位素负漂移是难以用火山喷发事件来解释的,因为幔源CO2的δ13C值约为-6‰,难以形成δ13Ccarb为-12‰的碳酸盐岩沉积.因此,Rothman等人建立了元古代末期的深海有机质储库模型,认为当时海洋中的DOC储库含量可能为现代大洋的100~1000倍以上,是当时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可溶无机碳)储库的10倍以上.如此巨量的DOC储库在元古代末期大氧化事件中被氧化,轻碳同位素的大量释放导致全球碳同位素负漂移.
页岩沉积 可溶有机碳 储库含量 碳同位素 负漂移
王华建 王晓梅 蔡郁文 张水昌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11-12
2015-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