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页岩含油性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

页岩油是非常规油气资源重要类型之一,对页岩油的勘探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页岩的含油性评价和预测是页岩油勘探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对页岩的含油性评价主要依据页岩的自由烃含量(S1)和氯仿沥青”A”含量.其中,氯仿沥青”A”含量虽然精度高,但数据获得成本高,且覆盖面非常有限,难以做到预测;岩石自由烃含量获得相对较易,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页岩的含油性.然而,众所周知,S1是岩石在加热到300℃之前所释放出来的烃类物质,它既包含了一些游离态,也包含了一些吸附烃.因此,有时页岩中自由烃含量尽管很高,但却可能因为有机碳含量也很高,从而以吸附态存在的烃类比率增大,导致可开采油减少.即自由烃含量高,并不能完全代表页岩的含油性好,直接用S1来评价页岩油资源,结果可能被夸大.为此,Jarvie等提出oil crossover概念,并用含油饱和指数(OSI=S1/TOC×100)来判断地层的储集性能,把OSI超过100mg/gTOC者看作潜在的储层,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消除有机质吸附背景值,直观有效地判识和评价潜在油层的优劣.然而,对于页岩来说,当有机碳和自由烃两者含量都较低时,其OSI可能也超过100mg/gTOC,但实际上自由烃含量并不高,这样可能会造成误判,所以仅用OSI来对页岩的含油性判断有时不一定准确.本文通过页岩自由烃含量影响因素分析,从理论上计算出页岩的原始生烃量,把岩石自由烃含量(经轻烃和重烃校正及氯仿沥青”A”转换)当成是现存量,并将页岩原始生烃量减去自由烃现存量,求出页岩的排烃量,再根据排烃量来判识页岩的含油性.

页岩油勘探 页岩 含油性 原始生烃量 自由烃含量

胡守志 李水福 黄新 吕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国内会议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青岛

中文

56-58

2015-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