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黔东南地区凯里残余油藏成因与成藏特征的认识

凯里地区是扬子区著名的下古生界油气显示分布区,处于液态烃的奥陶系、志留系油苗显示为主,包括虎庄(虎47井)、凯棠和洛棉等残余油气藏,受燕山期的强烈褶皱冲断和隆升剥蚀影响,原生油气藏遭受强烈氧化破坏,残留下来大量的储层沥青.凯里地区位于黔东南坳陷,地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中、下志留统、中、上泥盆统和中、下二叠统.地表构造格局为北东向背、向斜相间,被多条北东向的断层切割.本文对虎47井原油、洛棉和凯棠剖面上储层沥青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剖析,同时对储层薄片进行了透光和荧光分析,以追溯其来源,探寻其成藏过程.这一残余油藏的成藏历史十分复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分析结果发现两个剖面的储层中均存在四组均一温度,它们可能分别代表了早期成熟原油、高成熟凝析油、晚期热裂解作用及后期调整油气再次注入的成藏事件。因此,凯里残余油藏目前之所以仍有液态石油产出,与后期调整过程中得到油气的补充是分不开的,否则只能见到热裂解成因的固体沥青,如金沙岩孔古油藏。

油藏 成藏机制 热裂解作用 油气注入

包建平 蒋兴超 朱翠山 张润合 王鹏万 马立桥

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省荆州市,434023 中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省杭州市,310023

国内会议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青岛

中文

201-202

2015-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