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寒武-奥陶系原油单体化合物硫同位素值用于指示TSR程度和原油混合
一般认为,原油的单体烃δ13C值比全油和族组成受到次生变化小,更能反映烃源岩原始有机质的特征.因而,塔里木盆地原油单体烃δ13C值广泛被用于油—源对比.最近,提出ZS1C下寒武统的原油因TSR作用,不仅使其二苯并噻吩(DBTs)的δ34S值变重,也使单体烃δ13C值发生了正偏移.于是,不能用这一原油的单体烃δ13C值来确定其烃源岩.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还有哪些原油的单体烃δ13C值受到了TSR而改变?不同碳数的单体烃化合物受到TSR的改造程度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个或哪些化合物改造程度大?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确定什么参数可以反映TSR程度.采集了一套来自同一烃源岩的原油,分析了硫含量、全油和单体化合物的δ13C和δ34S值。研究区TAs浓度与大多数正构烷烃δ13C值之间具有正的相关关系,其中与C16-20正构烷烃δ13C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好,δ13C值偏移量最大,于是,认为C16-20正构烷烃可能是研究区主要的TSR反应物。所分析的所有油单体化合物δ34S值大体上都显示从TAs,BTs,全油到DBTs逐渐降低。提出热最不稳定的硫化物(四氢噻吩和硫醇)形成最早,可以更快地采用瞬间产生的富34S的H2S。于是,具有最高的δ34S值,如同Caspian Sea油,紧跟这些有机硫化物之后形成的是更稳定的BTs和DBTs。而最稳定的TAs具有最高的δ34S值应该主要是在TSR的最后阶段形成的。
原油 单体化合物 硫同位素值 TSR程度 原油混合
蔡春芳 肖七林 汪天凯 李红霞 贾连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长江大学教育部油气资源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 长江大学教育部油气资源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205-206
2015-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