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凹陷深凹区5号页岩层内微运移地球化学效应
作为油气从生成到成藏过程中的起始环节,油气初次运移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进而影响盆地的含油气远景评价及油气勘探的合理部署.随着初次运移的发生,烃源岩对烃类组分及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不同,导致其运移速度不同,从而产生各种地球化学效应.目前,由于油气初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研究大多是通过烃源岩样品与储层样品进行组分对比实现的,对于烃源层内部的微运移涉及并不多,因此,本文对泌阳凹陷深凹区泌页1井和程2井的5号页岩层进行密集采样,运用岩石热解、色谱-质谱、显微薄片等技术来探讨页岩层内微运移及其地球化学效应.I类页岩样品为细腻的泥质结构,孔喉半径小、毛细管阻力大且裂缝不发育,排烃能力弱;II类页岩样品大多具显微水平纹层状层理构造,发育大量微裂缝和少量垂向缝,裂缝面中常见填充有沥青和方解石,说明这些裂缝曾是富有机质纹层泥页岩的排烃的重要通道;而III类页岩样品显微水平纹层状层理极为发育,方解石呈条带状、扁透镜状,或是成层分布的不连续颗粒状,排列疏松,颗粒间次生孔隙发育,可作为油气储集的重要空间。
油气藏 油气运移 地球化学效应 裂缝发育 排烃能力
吕倩 李水福 胡守志 黄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363-365
2015-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