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示踪与资源研究新进展简介

虽然从理论上分析,成煤物质在整个成煤过程中,早期可形成微生物成因气,但早期的研究者根据煤的热演化程度,一般认为煤层中的气体(煤层气)基本都为热成因气.同时也还存在一种推测性认识,即认为细菌不能分解煤岩物质,故煤层中不可能再生成微生物成因气.Scott等依据美国圣胡安盆地煤层气出现干气带和湿气带的变化以及煤系水中溶解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提出该盆地含有成煤之后形成的次生生物气.但该文缺乏煤层气的同位素等主要地球化学资料.其后陆续在波兰、澳大利亚等地区也陆续发现此类煤层气.从90年代起,笔者也先后在我国诸多煤田区陆续发现次生生物气.研究发现中、低演化阶段煤层中煤层气的δ13C1值变化范围与重叠范围很大(变化幅度约70‰),而且在产次生生物气的淮南煤层中成功分离出了产甲烷菌活体,微生物还原CO2是次生生物气形成的主要直接母源物质与途径,其次是气态重烃,提出了鉴别存在或混合有次生生物气的地球化学动态变量综合指标,目前在研究次生生物气时,单纯根据生物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值简单地进行对比或示踪是不全面的,由此也会导致认识或结论上的分歧。

煤层气 次生生物 母源物质 气态重烃

陶明信

北京师范大学油气资源研究中心/资源学院,北京,100875

国内会议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青岛

中文

411-412

2015-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