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生排烃机理研究新进展
煤成烃(煤成油气)是指含煤地层有机质在成煤作用过程或热成熟过程中形成的碳氢化合物.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发现,这使得煤成烃资源成为油气研究与勘探的热点领域.我国60%以上的大中型气田的气源与煤和煤系源岩有关,同时诸多事实也表明,并不是所有含煤盆地的煤岩和煤系泥岩都能生成大量烃类,而聚集成工业油气藏.世界范围上,生油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大多是在侏罗纪-第三纪,主要煤样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大量的研究形成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但同时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和争议,本文则着重进行了研究,影响煤排烃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煤中由凝胶化物质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其体积收缩产生的内张力或是成烃演化生成的气液产物造成的内张力所形成的内生裂隙、或由构造运动产生的外生裂隙往往比较发育,尤其是在中变质烟煤、光亮煤中最为发育。这正对应于煤层中油气早期运移的大孔隙减少而微孔隙越来越发育的时期,并且它们往往大致垂直层面发育,构成沟通孔隙,从而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结合孔隙演化的动态模型,认为分子的活化扩散到显微组分的边界,最终通过煤层的割理和裂隙边界,是烃类的排出最好的解释。煤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煤层气液储存能力和渗流特性的主要因素。流体,特别是多相流体在煤岩层中的渗流特性,除了与其所处的温度、压力以及煤岩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润湿性、吸附性等)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煤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关。它既是储集空间,也是渗流空间,另外煤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到煤对气体吸附及解吸特性。我国的煤系地层发育的地区颇多,在西北地区已经先后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焉耆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三塘湖盆地发现了与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有关的相当规模的油气田,而其他煤系发育的地区,煤成烃尤其是生成液态烃的发现甚少。究其原因,有研究证据说明西北地区的煤系壳质体含量相对较高而易生油。从上述分析来看,对于各地区煤成烃的生烃和排驱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加明确的找到煤成烃的勘探前景和下一个有利地区。对排油气过程的定量评价和预测问题应利用综合手段研究,这对煤成油气的勘探更有指导意义。
煤成烃 排烃机理 气液储存能力 渗流特性
王颖维 赵长毅 徐九华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464-465
2015-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