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A型产气荚膜梭菌重组α毒素对小鼠致病性研究

目前,对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致病作用存在很多争议,为了研究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磷脂酶C,PLC)的致病性,本实验采用PCR方法扩增编码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去除信号肽的plc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plc,IPTG诱导表达获得重组蛋白PLC.对纯化鉴定后PLC蛋白进行细胞毒性试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h时Hela细胞开始出现病变,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严重,说明α毒素对Hela细胞有毒性作用.本实验进一步通过腹腔注射产气荚膜梭菌及其α毒素的方式建立小鼠疾病模型,在动物体内完整的还原了疾病的发展进程。小鼠发病迅速,腹部膨大,肠道臌气明显。72h后,感染组小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多器官病变。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可以看出感染组小鼠的心脏、肝脏、肾脏和小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中以小肠为主要病变器官,表现为肠黏膜损伤,绒毛脱落等。同时,也发现,单独感染A型产气荚膜梭菌ɑ毒素组病变略轻于感染产气荚膜梭菌标准株ATCC13124组,但病变规律相一致。这一结果表明ɑ毒素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主要致病毒素,对Hela细胞和小鼠均有致病性,并导致小鼠表现典型的肠道病理变化。也推测产气荚膜梭菌野生菌中仍存在其他致病毒素,与ɑ毒素一起参与该疾病的致病机理。相关研究表明,该菌在动物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毒素随血液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因ɑ毒素具有磷脂酶C和鞘磷脂酶的活性,破坏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所以本模型在攻菌小鼠的心脏、肝脏、肾脏和小肠等组织器官中发现有出血、充血、坏死等病变,为进一步阐明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兽医学 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 致病机制

乔艺然 李兰兰 郑晓星 王莹莹 聂思静 任玉东 李广兴 黄小丹 杨贵君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

太原

中文

8-8

2015-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