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PCR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观察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临床发现的天津地区某规模猪场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进行PCR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以期为该疫病的诊断和病理组织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病料采自2014年10月天津地区某猪场40日龄左右的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猪.根据发病猪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特点进行初步诊断.采集病猪主要病变组织器官进行细菌分离,并对分离菌进行PCR检测和测序;将病变明显组织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并制作HE病理组织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 结果:经副猪嗜血杆菌16SrRNA基因(AY362910)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扩增出650bp左右的特异性目的条带,PCR产物测序结果和GeneBank中的副猪嗜血杆菌Bakos B26株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表明该猪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肺脏组织出血,肺泡间质增宽,心脏和肝脏严重出血、淤血和充血,肾小球萎缩和淀粉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对猪各组织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尤以肺脏病变最为严重。 结论:随着猪场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副猪嗜血杆菌病逐渐成为猪场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给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常继发其它呼吸道病,且其病原菌对营养条件要求极高,因此,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条件要求也相当高,这给疾病的确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PCR诊断方法可根据16SrRNA基因序列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特异性检测,病理组织学研究可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基本的病变特点,因此,PCR检测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副猪嗜血杆菌病 聚合酶链式反应 诊断标准 病理组织学
张东超 弓建芳 谷禹 王金萍 李留安 金天明
天津农学院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天津 300384 天津市北辰区养殖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0400 天津市津南区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0350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
太原
中文
41-41
2015-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