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V感染雏鸭后炎性相关因子与脾损伤之间的动态关系
分析鸭呼肠孤病毒JZ061214株人工感染雏鸭后病毒的复制、NF-κB、TNF-α、IL-6与脾脏损伤之间的动态关系,初探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机制和病毒与宿主之间的作用关系,为DRV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本试验运用HE染色对脾脏损伤程度进行分级,免疫组化定位病毒所在位置,并运用qRT-PCR检测分析DRV、NF-κB、TNF-α、IL-6的相对表达量.HE染色结果显示,DRV感染1d后脾脏出现肿胀、出血,感染5d后出现坏死,随后形成“肉芽肿”结构,坏死灶较小的已经完全机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RV主要存在巨噬细胞;荧光定量结果显示,NF-κB和TNF-α相对表达量均是在第5d达到最大,IL-6从第3d开始上调,且第7d上调表达显著.结果说明雏鸭感染DRV后病毒主要存在巨噬细胞,且脾脏损伤与病毒的复制呈正相关;细胞因子NF-κB、TNF-α、IL-6在感染过程中呈上调表达,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说明DRV引起脾脏损伤过程中NF-κB、TNF-α、IL-6有着重要作用.
鸭呼肠孤病毒 脾脏损伤 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刘波 朱旭 赵赫 谷长勤 张万坡 程国富 胡薛英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
太原
中文
219-226
2015-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