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页岩油气储集空间特征研究

本次研究选择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湖相泥页岩以及已有页岩气产出的南方海相页岩样品,开展TOC、热解、XRD衍射、扫描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吸附(N2与C02低压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定性、定量刻画泥页岩孔隙形态、大小与孔径分布特征。主要结论有:①采用气体吸附实验获取的湖相、海相泥页岩孔径分布特征比较相似,发育的微孔孔径主要分布在0.45~0.7nm,介孔孔径主要在4nm左右,N2吸附曲线类型为Ⅳ型,存在H2型滞后环,介孔形态为“墨水瓶”型。孔体积、比表面积及平均孔径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微孔体积与TOC含量呈正相关,介孔体积与TOC含量关系不明显;②湖相、海相泥页岩中均发育粒间孔、碎屑颗粒边缘孔和少量有机质孔,其中粒间孔可能与溶蚀作用有关;湖相低熟—成熟泥页岩中有机孔欠发育,海相高过成熟页岩的沥青中发育有机孔。目前对于泥页岩中存在的微米级孔隙定性描述、定量表征研究比较匮乏。综合研究后认为湖相页岩中发育的溶蚀粒间孔、微裂缝应是液态烃的重要富集场所。对于生油阶段湖相泥页岩,在松辽盆地建议优先考虑溶蚀粒间孔发育区,济阳坳陷则优先考虑裂缝发育区。

页岩油气层 储集空间 分布特征 地质勘探

王民 卢双舫 黄文彪 陈方文 徐兴友 李政 李吉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青岛,山东,266580 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东营,山东,257015

国内会议

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

青岛

中文

4-5

2015-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