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CT技术的泥页岩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本文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含油泥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CT扫描(分辨率为400nm)测试,三维重建一个0.48mmX0.48mmX0.44mm的立方体(即1188X1187X1093pixe13),然后在此立方体上针对6个不同位置的区域(300X300X300pixe13)进行三维重构,从而定量分析储集空间非均质特征(如孔隙度、孔径分布等)。分析结果显示:(1)6个不同建模区域的孔隙度相差很大,最大孔隙度达到18.187%,最小孔隙度仅为3.74%:总体上,6个区域的平均孔隙度为9.5%。(2)6个不同区域的孔喉半径分布范围较宽,介于0.4-9.0u m之间(图lb),其中0.4-2.0u m为主要孔喉半径分布范围(均占80%以上):但不同区域的孔喉半径差异性较大,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泥页岩储集空间的非均质特性。
泥页岩油藏 储集空间 非均质性 定量分析
张萍 卢双舫 李俊乾 谢柳娟 张鹏飞 陈建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青岛,山东,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岛,山东,26658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青岛,山东,266580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141-143
2015-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