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东凹陷孔二段致密油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

本论文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利用老井、老区资料复查,并结合石油地质实验数据,分析沧东凹陷孔二段致密油形成的沉积环境、烃源岩条件、储层特征和分布、源储共生关系,预测其勘探潜力和有利区带,为今后的致密油的勘探奠定基础.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沧东凹陷孔二段沉积期处于一种亚热带潮湿气候下的封闭湖盆环境,发育了一套平面上广泛分布的、富含有机质的深湖相—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东起叶三拨,西至舍女寺,南至乌马营,北到孔店,累计厚度均在50m以上,埋深主要在1800~3800m之间,埋深适中,为致密油藏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成为稳定的区域性盖层。(2)平面上,风化店—王官屯—段六拨地区有机质丰度最高,呈弧形状,具有东大西小的平面分布特征,并以此为中心呈条带状向四周逐渐变小,有机碳高值区的分布与泥页岩厚值区重合。纵向上,孔二段主力生烃层段为Ek2’下部、Ek22和Ek93,TOC平均值为5.16%、5.47%和5.27%,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Ⅱ,型,腐泥型干酪根发育,主要为发强烈黄色荧光的结构藻或层状藻类和碎屑类质体,丛粒藻发育,生烃能力很强。I型主要分布在沧东凹陷的风化店地区和南皮凹陷的王官屯以西和以北的地区,单井镜下鉴定类型指数平均值一般在75~90之间,HI均值一般在550~750mg/g.c,H/C原子比数据较少,两口井有分析数据,分别为1.44和1.49。Ⅱ,型干酪根涵盖面积较大,北到枣29井区,南到乌马营地区,东西到达地层沉积边缘,发育50m厚暗色泥岩可达到Ⅱ,型,单井镜下鉴定类型指数平均值一般在40~70之间;HI均值一般在350~650mg/g.c;H/C原子一般在1.25~1.40之间。有机质成熟门槛深度为2600m,孔二段顶界深度除孔店凸起构造带外,埋深基本在2600m以下,烃源岩大部分己进入成熟门限。孔二段有机质类型好,受热时间长,烃源岩在比2600m浅处便可生排烃,并且随着深度增加,烃源岩热演化“双峰”特征明显,1900m以下即可大量生油,烃源岩“早生早排”特征明显。即除成熟阶段大量生油之外,孔二段低成熟阶段生烃特征明显。镜质体反射率Ro基本分布区间为0.5~1.1%,热演化程度适中,基本处于成熟阶段和生烃高峰窗。(3)致密储层岩石类型及储集空间多样。主要为泥页岩,致密砂岩,白云岩和过渡岩类,整体岩性较为致密,横向变化较大;孔二段储层含有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和方沸石等脆性矿物,储集层脆性程度高,有利于形成天然和人工裂缝:储层物性中孔隙度一般在10%左右,渗透率一般小于l Xl0-3u m,,孔隙度与渗透率无相关性,非均质性较强。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和多类型的裂缝为主,且呈连片分布,为致密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间。(4)继承型斜坡(南皮斜坡),其低斜坡区—湖盆区为三角洲前缘—半深湖相,大面积的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白云岩与油页岩、深灰色泥岩叠置,源储一体,叠加连片,形成大面积致密油;反转斜坡(孔西斜坡、孔东斜坡、姚官屯斜坡),其低部位富砂,中高部位源储一体,利于致密油气成藏。成藏组合类型主要为源内包裹型和源上广覆型。纵向上,孔二段各类储油层主要分布于Ek2、和Ek93两个油组之中,与生油岩互层,且生油岩本身也是储油层,属于源内或近源聚集,表现为越靠近生烃中心,充注程度越高,己发现的油气基本分布在烃源内部或上部,为典型的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油气藏。
致密油藏 成藏机理 地质勘探 潜力评价
李洪香 林伶
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市,300280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464-466
2015-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