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源储接触关系对陆相致密油富集的影响

目前致密油的勘探较为看重“甜点区”的预测与优选,主要着眼于源岩层、储集层、裂缝、局部构造等地质甜点要素的评价。然而,笔者在四川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部分致密油区研究中发现所谓“甜点区”并不一定都具有很好的含油性,出现一些“有砂无油或有孔无油”现象,源储之间的接触关系对致密油的富集具有很大影响。例如川中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储层,一些井区部分井段具备较好的烃源岩条件,储层物性也较好,却无油气显示。以公17井凉高山组2465.9-2470.2m粉砂岩段为例:储层上下均存在较厚黑色泥岩,TOC值1.28%,氯仿沥青“A”高达0.74%,烃源岩条件较好:储层孔隙度及渗透率平均为3.84%与0.78Xl0-3u m:,要好于其周边的西56井凉高山组出油层段(1717.60-1724.60m,试油产量5.Ot/d,孔隙度1.78%,渗透率0.47Xl0-3u m’)。然而,该段砂岩却为不含油的“白砂岩”,荧光显微镜下也未见油气显示,出现“有砂、有孔无油”的现象。通过岩性观察,我们发现该段砂岩与源岩之间存在一套砂泥渐变段。压汞分析表明,该砂泥渐变段排驱压力为5.14Mpa,远高于上覆储层(排驱压力0.93Mpa),分析认为,这些位于源储之间极为致密的砂泥渐变段阻碍了油气的垂向运移,若无裂缝沟通,油气难以穿过渐变段进入上覆储层。再如以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7油层组,该油层组中与源岩互层或紧邻的致密砂岩是典型的致密油发育区,然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该地区很多被认为是“甜点区”的相对较好储层却没有油气显示或者具有较小的产油量,其主要原因就是源储之间泥质隔夹层的存在。例如该区域源储条件较为类似的元94井、元151井、安109井、安81井、元185井(详见正文),前两者产油量明显小于周边油井,在测井及岩心上可以观察到源岩与油气显示层段之间小段泥岩的存在,而如安81井等产油量相对较高的井,源岩与产油段储层之间则是一种类似于“突变式”的接触模式,即作为源岩的大段泥岩与作为储层的砂岩紧贴,中间无隔夹层“阻挡”。不同的源储接触关系是造成其产油量存在较大差别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致密油勘探有利区的预测中,不仅要考虑源岩的“优劣”、储层物性的“好坏”,同时还要考虑源储之间的接触关系,源岩与储层之间存在的“隔夹层”与“砂泥渐变段”往往会对致密油的富集产生重大影响,并不是所有优质烃源岩附近的“甜点”均含油气。

致密油藏 富集特征 接触关系

陈世加 张焕旭 路俊刚 韩辉 邹贤利 王力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四川,610500

国内会议

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

青岛

中文

522-523

2015-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