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从连续到不连续
世界油气勘探的历史是一个从常规油气藏到非常规油气藏勘探的历史,或者说是一个由寻找不连续型油气藏(常规油气藏)到寻找连续型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的历史。而实际上,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则是一个由连续型聚集到准连续型、再到不连续型聚集的过程。由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首先满足烃源岩的饱和(成藏),随后当烃源岩的孔隙饱和后,继续生成的油气才开始向烃源岩外的储层中排出。由于距离烃源岩最近的储层往往是致密储层(如致密砂岩),因此油气在烃源岩外的聚集首先通常发生在致密储层中,从而形成致密油气,除非有断层将烃源岩与常规的储层直接连通。当油气满足了致密储层中的聚集后,剩余的油气开始向距离烃源岩相对较远的常规储层进行运移聚集,从而形成常规油气藏。因此,在油气自烃源岩生成以及向储层运移的过程中,形成了3种油气聚集,即:连续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其中:连续型油气聚集形成于烃源岩内,许多页岩油气和煤层气属于此类。这类油气藏的主要特点如下:(1)油气在成熟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广泛而连续的分布,只要存在有效烃源岩,或多或少都会有油气存在,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干井:(2)油气藏往往缺乏明确的边界,不存在边水和底水,但常存在油气水倒置现象:(3)油气主要是原位聚集成藏,不需要经过显著的油气运移;(4)油气聚集不受圈闭控制,而主要受烃源岩及其“甜点”控制。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主要形成于邻近烃源岩的致密储层中,许多致密油气藏属于此类。其特点是:(1)油气呈准连续分布,一个准连续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2)油气分布面积较大,无明显边底水和油气水倒置,油气藏缺乏明确边界;(3)油气为大面积弥漫式充注,初次运移直接成藏和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油气运移聚集为非浮力驱动,非达西流运移为主:(4)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基本上不受圈闭控制,而主要受区域构造、烃源及储层控制。不连续型油气聚集又可称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主要分布于常规储层中。其特点是:(1)油气藏呈孤立分散(不连续)分布,边界明确,通常具有边底水;(2)油气藏规模不等,一般较小:(3)油气藏形成通常需要经过初次运移和一定距离的二次运移,浮力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要动力:(4)油气藏分布严格受圈闭控制,圈闭为常规的构造、地层—岩性圈闭或复合圈闭。需要指出的是,上述3类油气藏中,尽管连续型聚集主要见于页岩油气和煤层气中,但并非所有的页岩油气藏和煤层气藏均为连续型聚集,后者中同样存在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聚集。同样的,尽管致密油气多属于准连续型聚集,但其中也存在着不连续型或常规圈闭型油气藏。事实上,连续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油气聚集代表了油气藏形成的3种基本类型,含油气盆地中形成的所有油气藏均可归为此3种类型。而且,在含油气系统中,这3种油气藏代表了油气藏形成的完整过程,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在油气勘探中,应当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考虑,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成效。
油气藏 成藏模式 聚集机理 分布特征
赵靖舟 曹青 白玉彬 耳闯 李军 吴伟涛 沈武显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陕西,710065;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西安,陕西,710065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544-545
2015-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