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水陆两栖救援飞机在海上救援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

从二战时起,水陆两栖飞机被认为是海上搜救的最有效手段.本文从水陆两栖飞机的海上搜救历史及其发展历程,阐述其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并对其在现代海上搜救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提出了搜救的协同作用、远海搜救作用和构筑立体搜救体系的作用.海上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多样性,根据海难发生时的海况、区域、和天气状态,水陆两栖飞机通常采用三种海上搜救模式:空投救援、着水救援和协同救援。我国海上搜救的专业力量主要是执法船、海上救助局的专业救助船舶和专业救助飞机两大部分组有专业救助船81艘,救助直升机20架,主要机型为直升机S-76,EC225,目前只能实现近海救借助平台可实现远海救助,夜间救助难度较大。 我国近海救助发展完善,运行良好,水陆两栖飞机定位在执行远海搜索和监视任务,可实现(a)昼夜间目视和电子搜索;(b)定向及失事信标导引;(c)昼夜间向遇险人员输送应急物资,包括无线电、卫星电话、电子浮标、救生筏、救生包等;(d)发生污染和其他突发事件时的现场协调和通信中继。在海上搜救的战术上采用远海搜索,直接救助模式,第二种模式为协同搜救,发挥速度和航程优势,对事故海域采用红外、雷达、无线电等手段实施搜索定位,并迅速将信息传送基地,借助船舶的海况适应性强的优势,引导船舶实施救助;第三种为立体救助模式,发挥水陆两栖飞机、直升机、船舶各自优势,提高搜救能力。开展水陆两栖飞机的海上救援模式的深层研究,借助现有的搜救经验,结合水陆两栖飞机历史文献,制定水陆两栖飞机多模式下的战术要求,为未来使用提纲参考数据和方法,为搜救飞行培训、搜救人员培训提供支持。水陆两栖飞机购置、运营和维护成本远高于直升机,建议根据水陆两栖飞机投入运营的初期、中期和成熟等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购置和运营模式,打破现有政府拥有政府运营的直升机模式,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援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也利于发展水陆两栖飞机的使用体系,不但满足了政府需求,还推动了国内通航产业的发展。

海上事故 水陆两栖飞机 救援模式

孙政伟 雍明培

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 珠海 519040

国内会议

中国航空学会总体专业分会飞机发展与设计第十次学术交流会

珠海

中文

96-99

2015-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