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喀斯特洞穴系统的形成年代初探
金佛山喀斯特洞穴系统地处海拔约2000米地带,具有庞大复杂的通道系统结构,为了探讨洞穴形成年代,采用洞穴调查、采样分析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通过洞穴系统结构分析、石笋的U-Th与U-Pb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古地下河沉积的胶结卵砾石层宇生核素26Al-10Be埋藏测年与松散堆积物的ESR测年及光释光定年法,确立了以金佛洞为代表的金佛山高海拔洞穴系统形成年代的古老性和演化复杂性,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金佛洞内胶结卵砾石层石英砂砾宇生核素26Al-10Be埋藏年代古老,表明金佛洞形成于上新世或中新世以前;金佛洞规模性崩塌岩块沉积物定年结果表明该洞大规模崩塌发生于早更新世;地下河松散堆积物ESR 测年结果为0.60±0.09Ma~0.81±0.12Ma,表明自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该洞至少经历过三次细碎屑物沉积;在洞内堆积物上的洪积锥光释光测年结果约为0.1Ma,表明在晚更新世早期地表洪水通过落水洞向洞内贯入大量砂砾.结果确切表明,金佛山喀斯特高海拔洞穴系统形成于新近纪,成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为古老的洞穴,对研究长江三峡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喀斯特发育史、重建新近纪古环境与古气候和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加以保护.
洞穴系统 形成年代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 喀斯特
黄保健 翟秀敏 张晶 武振坤 张丽 张远海 陈伟海 罗书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陕西西安710061
国内会议
四川通江
中文
100-106
2015-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